
2024数据驱动的高熵和非晶材料
Introduction
2024 第二届“数据驱动的高熵和非晶材料大会”由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维泽科技出版社(VISER)、福建省车载玻璃企业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新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硅基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于2024 年12月13—1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顺利召开。
大会将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数据科学、高熵材料和非晶合金,以及目前涌现出的新工艺,如3D 打印,注射成形,磁控溅射,单晶生长等,模拟计算技术包括超算、并行计算、云计算等,探讨材料在极端条件和服役环境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问题和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企业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的平台。
978-981-17740-0-3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Lightweight Refractory High Entropy Alloys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 Muhammad Abubaker Khan
Experimenting on Metallic Glass Surfaces at the Nanometer Scale // Arnaud CARON
铜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变形机制研究 // 包伟宗 谢国强 何斌斌 逯文君
轻质元素固溶型钛合金的制备与强韧化研究 // 蔡泽云 陈嘉寅 王超然 谢国强
纳米双相高熵合金的界面强化及其尺度效应 // 操振华 沈心成 华 秀
钛铬硅基非晶高熵涂层的制备与锆合金防护探索 // 曹国钦 胡俊华
Recent Progress on Amorphous Alloy and High Entropy Alloy Thin Films at Zhejiang University // 曹庆平 王 楠 胡 敏 姚 望 吕林波 王晓东 蒋建中
基于液态金属的高熵材料的可控合成 // 曾梦琪
高压下金属玻璃的均匀塑性形变行为 // 曾曾桥石
L21相强化Al-Fe-Ni-Ti-V轻质高熵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 曾 陈红梅 谢国强
层状化合物中高熵结构设计及熵与物性关联 // 陈洪祥 傅建涛 温小椿 陈 佳 黄家能
TiZrNbTa高熵合金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及性能研究 // 陈 洁 谢国强
粉末冶金亚稳高熵合金的组织调控与强韧化机制研究 // 陈 丽 戴品强 李战江
源于非晶合金的非晶氧化物半导体 // 陈 娜 焦宇漳 孙世棚 姚可夫 张政军
高温下NiCoCr基高熵合金的优异抗拉强度与延展性协同效应研究 // 陈淑英 张红敏
大变形量冷轧IF钢再结晶R织构调控及演变机理研究 // 陈炜晔 佟伟平 赵 骧 张树玲
旋锻助力制备高强度Fe基高熵合金 // 陈 霄 曹庆平 王晓东 蒋建中
通过生成式机器学习实现复杂成分共晶合金的快速发现 //陈兆琦 商颖慧 刘小俤 杨 勇
超声振压诱发老化金属玻璃的形变及回春效应的研究 // 陈 哲 任 帅 马 将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Refractory High Entropy Alloys // K.C. Chan Yongyun Zhang Di Ouyang Lin Liu Haibo Ke Weihua Wang
高熵超高温陶瓷材料 // 褚衍辉
海洋复杂环境下结构功能一体化非晶复合涂层设计 // 褚振华 邓文兴 徐 发
The Dynamics of Shear Band Propagation in Metallic Glass // Jian Luo Liping Huang Yunfeng Shi Binghui Dengss
高强度高延展性掺氧中熵合金的增材制造 // 丁 俊
氧化物玻璃在高压强下的弛豫、形变及扩散 // 丁林锋 王连军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优化高熵材料 // 丁 凝 唐壁玉 谢国强
Ta诱导异质共格纳米析出强化CoCrNi基中熵合金性能研究 // 丁志义 刘俊杰 王 朵 陈爱英 张 勇
以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定义高熵玻璃 // 董 闯 张 爽
基于生物医用的金属玻璃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 // 杜 鹏 袁 勃 张 亮 谢国强
激光粉末床熔融FeCoNiCrMn高熵合金多尺度微观组织及拉伸力学行为研究 // 梁佳洪 孙京丽 Dhruv Bajaj 曹国剑 沈 军 王 皞 曲寿江 冯艾寒 陈道伦
高熵合金纳米颗粒原位3D打印成纳米结构阵列及其性能探究 // 冯继成
亚稳态纳米非晶合金材料的制备及能量状态调控 // 冯 涛 裴超群 陈双琴 兰 司 Horst Hahn Herbert Gleiter
结合EIS阻抗谱研究非晶搪瓷涂层水热腐蚀机制 // 冯新畅 张文琛 郭芳威
B2颗粒增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界面本征弹性应变场表征 // 付小玲 Robert O. Ritchie
基于―溶解制造‖策略制备低成本高效多孔太阳能蒸发器 // 傅佳男 张贺亭 阮文清 马 将
高强韧非晶合金薄膜材料的高通量开发 // 高 萌 吴聿洲 黄 越 王叶蓓 王 超 柳延辉 霍军涛 王军强
伊辛机器加速的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及其在高浓度Fe-Cr合金晶界偏聚研究中的应用 // 曹金利 林建波 耿若飞 王 伟 寇建龙 田村亮 耿文通
具有无滞后大体磁致伸缩效应的高强韧高熵合金 // 苟峻铭 潘 赟 刘国鑫 陈 莹 马天宇
高温钼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机制及其相关性能 // 郭胜锋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能源材料机理研究 // 韩佳甲 黄小青 张桥保 王翠萍 刘兴军
非晶固态电解质的结构及锂离子输运机制研究 // 韩松柏 高 磊 洪博龙 朱金龙 邹如强
负混合焓策略强韧化高熵合金与固溶体—高强韧协同金属材料设计 // 韩晓东
VNbTa多主元合金 // 韩振华 刘 刚 张国君
TiZrNbTa难熔中熵合金低温变形机理研究 // 何斌斌 张先兵
碳包覆液态金属负极用于碱金属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 黄成浩 郭柏玉 黄建宇 蒋建中
AlCoCrFeNiZr高熵合金形成及原子结构演变行为模拟及试验研究 // 黄健康 罗一鸣 赵天翔
基于镁非晶合金纳米线的光驱动微型机器人 // 黄金标 喻向阳 李路遥 王文学 张贺亭 张 宇 朱 健 马 将
轻质难熔中熵合金的超成型性 // 贾岳飞 李庚辰 伍诗伟 贾延东 王 刚
大语言模型在材料研发中的应用探索 // 姜 雪 田少晗 王伟仁 王 浩 Turab Lookman 宿彦京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etals Processed by Surface Mechanical Rolling Treatment // Yanyao Jiang 59
基于绝缘结构调控的高性能非晶磁粉芯 // 李泓臻 孙保安 马 将 杨 超
二维自旋-能谷极化材料的计算设计 // 李 佳 田建轲
超硬高熵氮化物涂层的设计及性能 // 李静川 张善勇
医用可降解Mo-Cu合金的设计、制备及面向服役应用基础性研究 // 李 坤
液体环境下非晶合金超声振动焊接研究 // 李路遥 袁晨晨 马 将
Zr基难熔金属粘度和表面张力研究 // 李 茜
高熵合金中晶界介导塑性变形的组分-载荷耦合效应 // 李晓彤 汤笑之 郭雅芳 范 悦
非贵金属Fe基合金电催化全解水性能研究 // 李 佳 崔 喆 钟思成 赵荣达 伍复发
晶界偏聚与纳米团簇实现高强高塑性合金 // 刘 畅
Mg-Y-Nd合金沉淀共同生长的多尺度模拟研究 // 刘 泓
Cu含量对AlCuxCrTiV(x=0.4,1.0,1.7)高熵合金微观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 刘 珂
高熵合金的强韧化与抗氢脆设计及应用研究 // 刘 敏 李方杰 李光石 王占勇
Ti3Zr1.5VNbAl0.25高熵合金中间隙氧择优占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刘锐丽 卢睿智 王爱民 朱正旺 王 皞
非晶态材料增强锂/铝电池稳定性研究 // 刘 帅
金属玻璃中的化学中程序与图灵斑图 // 刘松灵 罗新宇 曹景山 刘召远 许贝贝 孙永昊 汪卫华
基于多尺度集成计算的高熵高温合金加速设计与应用开发 // 刘兴军 袭晟堃 施荣沛 王翠萍
高熵合金电解水催化剂的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 // 刘雄军 李志斌 李 睿 吕昭平
高通量实验数据的计算模拟解析 // 鲁晓刚
机器学习助力高熵合金材料设计 // 陆文聪
原位电镜在高熵合金中的应用 // 逯文君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弛豫行为 // 吕国建 Claudio Fusco 乔吉超
非晶态合金的结构调控与超常性能 // 马 恩
一种既强且柔的金属材料 // 徐治志 纪元超 马天宇 任晓兵
高熵材料及其效应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马妍姣
贵金属多主元合金微结构与性能研究 // 毛 勇 葛华龙 付 丽 周 璇 刘 毅 武海军 郭俊梅
基于高通量实验设计优化高熵合金成分 // 孟昊岩 张红敏 陈淑英
成像金属玻璃微纳结构的电子显微学方法 // 穆晓柯 Sangjun Kang Christian Kuebel
数据驱动设计具有超高硬度、耐磨性兼具优异耐腐蚀性的新型双相Al-Cr-Fe-V-Ti高熵合金 // 穆永坤 赖家璇 贾延东 王 刚
新型生物医用Ti-Zr-Hf-Nb-Ta(-Sn)高熵合金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 逄淑杰 杨 葳
用于高灵敏度GMI传感器的Co基金属微米丝的设计研发 // 裴超群 冯 涛 孙保安
随机钉扎下金属玻璃剪切带的非单调演变 // 彭海龙
高熵氟化物发光材料 // 潘锡翔 左嘉兴 彭家庆
Pd-Ni-Cu-P块体非晶合金机器学习势的开发与应用 // 彭 平 赵 瑞
非晶合金应力松弛和蠕变行为探索 // 乔吉超
微量纳米高效调控特殊钢微观组织及强化服役性能 // 邱 丰 杨宏宇 李传德 董柏欣 姜启川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Relaxation and Diffusion in Complex Materials: Originating from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Rich in Applications // K. L. Ngai
In-Situ PLC Effect with Elevated Tensile in HfNbTaTiZr High-Entropy Alloy System // Wei-Chen Hsu Ting-En Shen Yung-Chu Liang Jien-Wei Yeh Che-Wei Tsai
Dynamically Coupled Shear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in Deformation-Induced Hexagonal High-Entropy Alloys // 王 健
氧在铁铬镍中熵合金中的吸附、吸收和扩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张 豪
高韧性难熔高熵合金的断裂微观机制 // 屈瑞涛 陈 红 马昊天 谭逸鸿 王绍钢 刘 峰
非晶形成条件 // 尚宝双
热处理中AlCoCrFeNi高熵合金的微观结构演化研究 // 尚根峰 郑伟森 邢雨勤 鲁晓刚
高结合强度非晶合金增强的铜基涂层设计与强化机制研究 // 邵 玲 薛 娜 李微微 朱 流
动态和静态再结晶双工艺调控晶界析出提高富铬高熵合金强塑性 // 刘晓明 宋凯凯 寇宗德 屈瑞涛 刘 峰 张哲峰 Jürgen Eckert
基于表面机械滚压技术的316H不锈钢高温疲劳与蠕变性能强化机制研究 // 宋宇轩 王志强 章林烨 余 婷 高增梁 金伟娅 蒋炎尧
非晶合金跨尺度形变机理的表征 // 孙保安 董 杰 沈来权 白海洋
FCC中熵合金氢致损伤机理与抗损伤设计 // 孙彬涵 成慧杰 张显程 涂善东
Ir基非晶合金微透镜阵列光学模芯的开发与适用性评估 // 孙 飞 马 将 沈 军
基于微结构调控的多主元合金催化剂实现高效电解水制氢 // 孙李刚 吕富聪 吕 坚 贾 喆 沈宝龙 119
高压制备次晶态非晶材料 // 唐 虎 袁晓红 潘 越 胡 阔 程 勇 肖文戈 缑慧阳 Howard Sheng 刘冰冰
超细晶高熵合金力学行为 // 田艳中 孙士杰 谷子健 彭思远 李 松 秦高梧 张哲峰
突破单质金属的非晶形成能力极限 // 童 星 张月娥 尚宝双 张华平 李泽洲 张 尧 王 刚 柳延辉 赵 勇 张 博 柯海波 周继寒 白海洋 汪卫华
非晶合金表面行为研究 // 王 兵
3D打印高熵合金中的原位微结构调控 // 穆永坤 贾岳飞 贾延东 王 刚
大原子模型与材料设计 // 王 涵
Al0.3CoCrFeNi高熵合金与异种金属高温钎焊工艺研究 // 王怀琎 宋晓国 谢国强
基于晶界工程提升高熵合金室温及高温强韧性 // 王建强 蔡少鑫 韩 冬
玻璃态材料中弛豫子探测及演化规律 // 王军强 宋丽建 霍军涛 童 钰
Achieving Exceptional Mechanical Performance by Tailoring Multi-scale Heterogeneities in a Eutectic High Entropy Alloy // Pengbo Wang K.C. Chan
超音速火焰喷涂铁基高熵非晶涂层腐蚀磨损性能研究 ....王倩倩 叶阳子 沈宝龙
机器学习高性能合金模型中的成分降维处理 // 王 清 李 震 李言成
铁基非晶析出相与化学性能 // 王伟民
基于晶界界面匹配的晶界工程研究进展 // 王卫国
退火诱导金属玻璃的记忆效应 // 王晓东 邱康衎 徐天丁 曹庆平 蒋建中
高熵化合物对有机硫分子的双功能和选择性催化 // 王 鑫 杨万霖 许童敏 杨程凯 樊花荣 孙文轩 马新峰 付永柱
Localized Deformation and Damage in Metals // Yandong Wang Youkang Wang Runguang Li Q.G. Xie Zhiran Yan Shilei Li Wenjun Liu Yang Ren Ting Zhu
蜂巢结构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韧性调控 // 王永伟 Zheng Guangping MO LI
基于多级构筑策略的Ta33W35Cr15V17/Al2O3纳米多层薄膜设计、制备及其抗辐照行为 // 刘建华 魏东博 张平则
超高速激光熔覆铁基非晶合金涂层 // 魏先顺 梁 严 张玲珑
基于原子择优占位行为研究高熵合金四大效应的必要性、方法和应用 // 吴 波 乔 阳 苏龙菊 钱 程 孙佳文 Hamid Ali
准静态变形下元素配分介导的晶体-非晶及非晶-非晶TRIP效应 // 吴 戈
室温条件下高熵/非晶合金的液态金属辅助构建 // 吴英鹏
单相轻质高强高熵Al合金 // 吴 渊 韩明亮 曾桥石 吕昭平
基于机器学习的富Co高熵高温合金加速设计及性能验证 // 袭晟堃 刘兴军 施荣沛 王翠萍
机器学习赋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 // 肖立新
生物医用金属玻璃/高熵合金的设计及其性能优化 // 谢国强
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的多主元合金设计 // 熊 杰 董淑亚 张统一
HfNbTaZr高熵合金表面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涂层的微结构分析 // 徐 驰 陈 虎 李 鑫 杨万欢 周 茜 金小月 杜建成 薛文斌
FeCoNi系中、高熵合金软磁性能的研究 // 徐 晖 夏玉冰 彭文凤 毛中兴 陈梦雅 谭晓华
非晶固体的负载不稳定 // 徐 宁 胥 鼎 Andrea J. Liu Sidney R. Nagel
钯基金属玻璃中动力学多样性的结构起源 // 徐天丁 王晓东 蒋建中
构建晶态-非晶态金属锌负极实现长寿命水系锌离子电池 // 闫梦蝶 焦淑红 曹瑞国 潘慧霖
数据驱动的结构功能一体化高熵合金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 杨 超
非晶合金强度延展性平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杨 亮
高熵金属玻璃中非晶多形态转变的结构和熵控制 // 杨 群 杨曦明 张 涛 刘鑫旺 于海滨
超高强韧金属间化合物的设计 // 肖 博 周英豪 赵怡潞 徐连勇 刘锦川 吕 坚 杨 涛
基于加速分子动力学的多组元合金中空洞形核研究 // 贾同轩 杨腾飞 李仕侣 林也平 邓辉球 胡望宇
高强韧高熵氮化物涂层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其电化学腐蚀行为 // 杨 葳 逄淑杰 马冠水 汪爱英
轧制变形量对Zn-0.4Mn-0.8Li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杨欣欣 谢国强
激光增材制造γ’强化型高温及高熵合金组织及力学行为研究 // 姚志富 张健阳 杨鑫桐 包龙科 陶秋玲 蒋建中 杨 涛 刘兴军
数据驱动的耐高温高熵合金成分设计与性能预测 // 尹海清 解树一 孙瑞霞 张 聪
极端环境用低成本富铁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综合性能 // 尹 宇 Han Huang Mingxing Zhang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TiZrHfNb高熵合金成分优化策略 // 余博华 谢国强
AlNiZrYCo高熵非晶涂层多相耦合腐蚀机理 // 袁嘉驰 张志彬 金 国 王 香 梁秀兵
消除多主元合金中空位和间隙的扩散速率差异 // 张博召 张 真 荀凯辉 Mark Asta 丁 俊 马 恩
熔盐法制备高熵合金粉末及其催化性能 // 张富祥 冯创世 关 洲
快速设计和筛选高强高韧高熵合金 // 张华磊 丁向东 孙 军
热机械变形诱导CoCr0.4NiSi0.3中熵合金相分离机理研究 // 张 丽 陈立佳 张伟强 赵 晖 李 锋
耐蚀高熵非晶合金成分设计与高通量筛选技术 // 张玲珑 魏先顺
高熵陶瓷涂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 // 张善勇 李静川 徐梁格
非晶固体在刚性临界点独特的力学与振动性质 // 张世允 胥 鼎 王利近 童 华 徐 宁
AlNi系轻质中/高熵非晶合金成分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 张舒研
激光熔覆FeCrCoMnSix高熵合金涂层组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张树玲 江 迪 陈炜晔 杨相栋 郭 峰
高熵型固溶体中的并联和串联合金化模式 // 张 爽 董 闯
高Bs Fe基纳米晶合金非晶前驱体结构调控及其晶化组织和磁性能研究 // 张 伟 薛钧升 李艳辉 朱正旺 张海峰
多主元合金的初始塑性变形行为研究 // 张祥凯 严 杰 陈彦翔 文通其 孙 逊 胡琪怡 黄志青
难熔高熵合金的多尺度力学 // 张 寅
超声诱导高熵合金表面非晶化协同梯度组织增强机械性能 // 张 宇 马 将
低密度Co-Ni-Al-V-Ti-Ta高温合金的设计及异常屈服行为的研究 // 张玉朋 陈忠奉 王翠萍 张锦彬 郭毅慧 黄艺雄 杨水源 刘兴军
Mo对CoCrNi中熵合金强度-韧性影响计算模拟研究 // 张哲峰 闫婧欣 杨金波
锆基非晶合金的腐蚀行为研究 // 张志英 周监令 张覃轶 高金国 王 坤 江鑫磊 喻陈豪 周子楷 刘浩南
多标签分类预测可形成和热稳定的钙钛矿氧化物 // 赵 洁
打破材料性能悖论——从成分设计到微观结构调控 // 赵永好
Ultrastable Metallic Glass by Room Temperature Aging // 赵 勇 尚宝双 张 博 柯海波 白海洋 汪卫华
数据和知识双驱动的核用高熵合金设计研发 // 郑明杰 李孝晨 潘 昊 杜仲恺 赵仕俊
金属氢化物之电化学储能应用 // 庞越鹏 梁 初 郑时有
高熵合金热力学与扩散动力学研究 // 郑伟森 尚根峰 鲁晓刚
无序高熵体系的原子三维重构成像 // 周继寒
AI-高通量机器电化学家 // 周 敏
铁基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工程化沿革历程及应用思考 // 周少雄
面心立方结构不锈钢及高熵合金氢脆机理与理论预测 // 周 啸
非晶合金的纳米非均匀性调控与性能研究 // 朱 凡 严珍珍 周 炯 黄 煌 温文馨 叶杰宇 侯钧瀚 陈明伟
高熵合金表面均质性设计及其电催化应用研究 // 郝嘉策 朱 罕
新型高熵半导体材料开发及光催化制氢研究 // 宗 旭
高熵钎料结构设计实现异质材料结构连接 // 左晓姣 何天涛 郑博文 黄宏军 袁晓光
基于成分调制的MoNbV, MoNbVTi 及MoNbVTiHf 难熔多主元合金力学性能研究 // 孟 刚 高荣礼 余建新
Author(s) Information
主编:
蒋建中,教授,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千人、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一篇百篇优博论文指导者、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部首席科学家。1991年德国萨尔大学材料系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1—1992年博士后,1993—199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客座研究员,1994—1996 年丹麦技术大学教授助理,1996—2003 年丹麦技术大学副教授,2004—2024 年浙江大学材料系任讲席教授、博导和 2024 年起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负责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面上和主任基金项目,中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欧宇航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重点等项目。是美国内华达里诺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德国DESY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新西南威尔士大学、班加罗尔印度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任教授或研究员。在国际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0篇左右,H因子76,引用超过3万次,其中有 Science, Prog. Mater. Sci. , Adv. Mater., Science Advances, Matter, Nanolett., NatureCommun., PNAS, JACS, Acta Mater., PRL, Adv. Func. Mater., Acta Biomater. Chem. Mater.,J. Mater. Chem.和Scripta Mater。连续 10 年入选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高被引学者,授权50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勇,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带头人。1998—2000,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0—2004,新加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盟科研人员;2005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田纳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授基金等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理事,副秘书长,非晶合金分会干事长;担任期刊《Metals》和期刊《Smart Materials and Devices》主编,期刊《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副主编,《IJMMM》《金属世界》等期刊编委,《中国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等期刊特约审稿人,《Nature》《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出版专著《非晶与高熵合金》《先进高熵合金技术》《High_Entropy Alloys》《High_Entropy Materials》等,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产学研科技奖等奖项。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总引用4万余次,H因子84,最高单篇引用6千余次。
谢国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金属玻璃/高熵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高性能先进结构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粉末冶金工艺研究、辐照效应以及表面改性等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国防科工委等科研项目4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20 余项。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 余篇,出版合著专著17部,申请发明专利30 余项,获科研成果奖13项。
耿桂宏,男,中共党员,北方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5—2000 年银川起重机器厂总工程师,2003 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博士毕业,2008年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宁夏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等省部级项目评审专家。宁夏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宁夏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人选;2016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材料加工工程,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重点研发课题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60余篇。曾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杨利明,于2008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物理化学),之后在挪威、美国、德国等多个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开展博士后和访问研究,2016初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立课题组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讲本科生《化学信息学》、全校博士生精品课程《先进功能材料/计算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库构建、高通量筛选、理论与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多尺度材料模拟、计算凝聚态物理;目前课题组围绕AI for Science这个主题,着力解决新材料、能源、催化和可持续领域的关键问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机器学习势函数等方法和工具在新材料设计、筛选、性质预测、调控、优化、阐释微观机理、探索新型反应机理、揭示构效关系、以及在能源、催化、可持续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的新材料体系包括:光伏材料、光电材料、热电材料、半导体、钙钛矿、高熵合金、无序合金、光/电催化剂、光/电催化反应(NRR, CRR, ORR, OER, HER, etc)和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迄今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 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 120 多篇,论文被引用5500多次,H-因子41,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相关研究工作被多家媒体作为新闻、科研亮点、封面文章和前沿文章报道。其中2019年预测的铝硼纳米结构AlB6(发表在JACS上,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C&EN)作为亮点报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作为亮点专题报道,并激发了后续大量的跟踪研究。2015年预测的二维平面超配位材料Cu2Si单层(发表在JACS上,被选为Spotlights )于2017年在Cu(111)表面上被实验成功制备出来(发表在Nat.Common.上 ),后续进一步的实验制备包括在Si(111)表面上(发表在2019 Phys. Rev. Materials )并激发了后续大量的跟踪研究。2015年预测的二维六方密堆积的金单层于2019年被实验成功制备出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人才引进基金、自主创新基金、人才培育基金等。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项目2项。2014 年入选德国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HWK),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高级研究所的 Fellow,2016 年当选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2017 年入选楚天学者,2019年入选华中卓越学者,2021年入选2021 Emerging Investigators in Crystal Growth & Design。作为《材料信息学》客座编辑组织专刊:数据驱动的量子材料设计和模拟。受邀80多种国际著名期刊杂志的专业审稿人,受邀40多个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分会主席、大会主席(包括第十一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2024功能材料国际论坛的共同主席,2023、2024 数据驱动的高熵非晶材料大会的大会主席)。本课题组因工作需要长期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热忱欢迎有志之士来电来函联系(Lmyang@hust.edu.cn)。
副主编:
马将,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新型金属材料先进制造成型及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先进制造成型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Materials Horizon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Acta Materialia 等国际知名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含封面论文6 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含PCT专利1项,其中2项已成功进行转化)。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担任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学术期刊Materials Futures 编委、Science China Materials及The Innovation 青年编委等学术职务。
冯涛,教授,男,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中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开发研究工作。2007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2008年获上海市创新人才称号;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年获“洪堡学者”称号,赴德国卡尔斯鲁厄纳米技术研究所与纳米材料创始人Herbert Gleiter 教授合作开展纳米非晶合金材料的开创性研究工作。2013年加入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研究所,担任所长助理,全面负责纳米晶与非晶课题组创建工作。负责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上最先进的激光气固超高真空互联系统;开发了多相脉冲电沉积法用于制备纳米非晶合金,成为继气体冷凝法和磁控溅射法后第三种纳米非晶合金制备技术;开发了纳米双相高熵合金复合材料,开拓了纳米高熵合金材料研究的新方向。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Acta Materialia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沈同德,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人才。1998—2000 年及2000—2008 年期间分别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入选2009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Adv. Composites & Hybrid Mater.编委。主要研究纳米金属及无机材料的合成、结构以及物理(磁性、辐照)性能、力学性能、电化学(储氢、腐蚀)性能。 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atter、PNAS、Acta Materialia 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引用8000余次,H指数46。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口头、邀请、主旨报告70余次。授权中美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第六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连续多年入围斯坦福大学年发布的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
黄健康,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10年进入兰州理工大学任教,2016年至201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 学习交流,2020 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焊接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委员、《电焊机》编委等。获甘肃省C类人才卡,江苏省“科技副总”,江苏省泰州市“凤城英才计划”双创引进专项创业人才。主要从事增材制造、焊接过程检测及控制、焊接物理、异种金属连接、激光焊接等领域的研究,并开展其相关领域的数值研究工作,特别关注焊接物理,材料界面行为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项目、青年项目共3项;军工保密项目2项,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973重大专项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开发等项目共20项。获江苏省“科技副总”、江苏省泰州市“风城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支助。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出版著作3本。
吴波,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尺度材料设计与应用实验室负责人和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1992.9—1996.7: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本科生;1996.9—2002.8: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1—2004.10:德国卡塞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材料技术研究所质量与可靠性研究室,博士后,2004.11—2006.10: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Dept.Aldinger (PML),博士后。吴波教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支持计划。吴波教授长期专注于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领域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模拟仿真和优化设计的普适化模型和方法,承担了包括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跨国企业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培养包括两名外国留学博士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吴波教授在复杂成分和复杂结构的凝聚态物相(尤其是金属材料合金相)中,原子在亚晶格上的占位有序无序转变行为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发表了系列方法论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持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王晓东,男,工学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其后在韩国庆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冶金系(2003.12—2005.12)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6年进入浙江大学工作至今。期间2007.1—2007.8在德国国家同步辐射中心DESY开展合作研究。2009年获得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资助。此后,多次利用国际先进光源,包括德国Petra III、美国APS和法国ESRF以及国内上海和北京光源主要研究大块金属玻璃、高熵合金和金属液体等在温度和应力作用下的结构演变和原子动力学。相关成果发表在 Adv. Mater., Matter, PNAS, Acta Mater., Mater. Today Phys., Scripta Mater.等国际期刊上。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引3500余次。
曹庆平,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亚稳非晶合金和高熵合金的微结构、性能调控和同步辐射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1项。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00余篇。荣获2013年第二十界亚稳态、非晶态与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ISMANAM)青年科学家奖(Junior Scientist Award),2012 年浙江大学材料系Renesola青年材俊奖教金,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