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数据驱动的高熵和非晶材料

Introduction

       2024 第二届“数据驱动的高熵和非晶材料大会”由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维泽科技出版社(VISER)、福建省车载玻璃企业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新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硅基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于2024 年12月13—1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顺利召开。

       大会将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数据科学、高熵材料和非晶合金,以及目前涌现出的新工艺,如3D 打印,注射成形,磁控溅射,单晶生长等,模拟计算技术包括超算、并行计算、云计算等,探讨材料在极端条件和服役环境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问题和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企业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的平台。

Author(s) Information

主编:
       蒋建中,教授,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千人、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一篇百篇优博论文指导者、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部首席科学家。1991年德国萨尔大学材料系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1—1992年博士后,1993—199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客座研究员,1994—1996 年丹麦技术大学教授助理,1996—2003 年丹麦技术大学副教授,2004—2024 年浙江大学材料系任讲席教授、博导和 2024 年起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负责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面上和主任基金项目,中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欧宇航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重点等项目。是美国内华达里诺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德国DESY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新西南威尔士大学、班加罗尔印度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兼任教授或研究员。在国际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0篇左右,H因子76,引用超过3万次,其中有 Science, Prog. Mater. Sci. , Adv. Mater., Science Advances, Matter, Nanolett., NatureCommun., PNAS, JACS, Acta Mater., PRL, Adv. Func. Mater., Acta Biomater. Chem. Mater.,J. Mater. Chem.和Scripta Mater。连续 10 年入选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高被引学者,授权50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勇,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带头人。1998—2000,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0—2004,新加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盟科研人员;2005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美国田纳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授基金等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理事,副秘书长,非晶合金分会干事长;担任期刊《Metals》和期刊《Smart Materials and Devices》主编,期刊《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副主编,《IJMMM》《金属世界》等期刊编委,《中国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等期刊特约审稿人,《Nature》《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出版专著《非晶与高熵合金》《先进高熵合金技术》《High_Entropy Alloys》《High_Entropy Materials》等,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产学研科技奖等奖项。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总引用4万余次,H因子84,最高单篇引用6千余次。
       谢国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金属玻璃/高熵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高性能先进结构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粉末冶金工艺研究、辐照效应以及表面改性等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国防科工委等科研项目4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20 余项。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 余篇,出版合著专著17部,申请发明专利30 余项,获科研成果奖13项。
       耿桂宏,男,中共党员,北方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85—2000 年银川起重机器厂总工程师,2003 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博士毕业,2008年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宁夏科技厅、发改委、教育厅等省部级项目评审专家。宁夏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宁夏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人选;2016年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材料加工工程,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重点研发课题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60余篇。曾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杨利明,于2008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物理化学),之后在挪威、美国、德国等多个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开展博士后和访问研究,2016初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立课题组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讲本科生《化学信息学》、全校博士生精品课程《先进功能材料/计算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库构建、高通量筛选、理论与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多尺度材料模拟、计算凝聚态物理;目前课题组围绕AI for Science这个主题,着力解决新材料、能源、催化和可持续领域的关键问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机器学习势函数等方法和工具在新材料设计、筛选、性质预测、调控、优化、阐释微观机理、探索新型反应机理、揭示构效关系、以及在能源、催化、可持续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的新材料体系包括:光伏材料、光电材料、热电材料、半导体、钙钛矿、高熵合金、无序合金、光/电催化剂、光/电催化反应(NRR, CRR, ORR, OER, HER, etc)和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迄今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 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 120 多篇,论文被引用5500多次,H-因子41,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相关研究工作被多家媒体作为新闻、科研亮点、封面文章和前沿文章报道。其中2019年预测的铝硼纳米结构AlB6(发表在JACS上,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C&EN)作为亮点报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作为亮点专题报道,并激发了后续大量的跟踪研究。2015年预测的二维平面超配位材料Cu2Si单层(发表在JACS上,被选为Spotlights )于2017年在Cu(111)表面上被实验成功制备出来(发表在Nat.Common.上 ),后续进一步的实验制备包括在Si(111)表面上(发表在2019 Phys. Rev. Materials )并激发了后续大量的跟踪研究。2015年预测的二维六方密堆积的金单层于2019年被实验成功制备出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人才引进基金、自主创新基金、人才培育基金等。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项目2项。2014 年入选德国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HWK),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高级研究所的 Fellow,2016 年当选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2017 年入选楚天学者,2019年入选华中卓越学者,2021年入选2021 Emerging Investigators in Crystal Growth & Design。作为《材料信息学》客座编辑组织专刊:数据驱动的量子材料设计和模拟。受邀80多种国际著名期刊杂志的专业审稿人,受邀40多个国际会议邀请报告、分会主席、大会主席(包括第十一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2024功能材料国际论坛的共同主席,2023、2024 数据驱动的高熵非晶材料大会的大会主席)。本课题组因工作需要长期招收硕士、博士、博士后,热忱欢迎有志之士来电来函联系(Lmyang@hust.edu.cn)。

副主编:
       马将,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新型金属材料先进制造成型及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的先进制造成型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Materials Horizons、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Acta Materialia 等国际知名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含封面论文6 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含PCT专利1项,其中2项已成功进行转化)。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担任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学术期刊Materials Futures 编委、Science China Materials及The Innovation 青年编委等学术职务。
       冯涛,教授,男,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中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开发研究工作。2007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2008年获上海市创新人才称号;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年获“洪堡学者”称号,赴德国卡尔斯鲁厄纳米技术研究所与纳米材料创始人Herbert Gleiter 教授合作开展纳米非晶合金材料的开创性研究工作。2013年加入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研究所,担任所长助理,全面负责纳米晶与非晶课题组创建工作。负责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上最先进的激光气固超高真空互联系统;开发了多相脉冲电沉积法用于制备纳米非晶合金,成为继气体冷凝法和磁控溅射法后第三种纳米非晶合金制备技术;开发了纳米双相高熵合金复合材料,开拓了纳米高熵合金材料研究的新方向。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Acta Materialia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
       沈同德,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高层次人才。1998—2000 年及2000—2008 年期间分别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入选2009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Adv. Composites & Hybrid Mater.编委。主要研究纳米金属及无机材料的合成、结构以及物理(磁性、辐照)性能、力学性能、电化学(储氢、腐蚀)性能。 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atter、PNAS、Acta Materialia 等权威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引用8000余次,H指数46。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口头、邀请、主旨报告70余次。授权中美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第六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连续多年入围斯坦福大学年发布的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
       黄健康,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10年进入兰州理工大学任教,2016年至201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University of Kentucky 学习交流,2020 年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焊接技术专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委员、《电焊机》编委等。获甘肃省C类人才卡,江苏省“科技副总”,江苏省泰州市“凤城英才计划”双创引进专项创业人才。主要从事增材制造、焊接过程检测及控制、焊接物理、异种金属连接、激光焊接等领域的研究,并开展其相关领域的数值研究工作,特别关注焊接物理,材料界面行为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地区项目、青年项目共3项;军工保密项目2项,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973重大专项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技术开发等项目共20项。获江苏省“科技副总”、江苏省泰州市“风城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支助。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出版著作3本。
       吴波,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尺度材料设计与应用实验室负责人和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1992.9—1996.7: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本科生;1996.9—2002.8: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1—2004.10:德国卡塞尔大学机械工程系,材料技术研究所质量与可靠性研究室,博士后,2004.11—2006.10: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Dept.Aldinger (PML),博士后。吴波教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支持计划。吴波教授长期专注于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领域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模拟仿真和优化设计的普适化模型和方法,承担了包括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和跨国企业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培养包括两名外国留学博士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吴波教授在复杂成分和复杂结构的凝聚态物相(尤其是金属材料合金相)中,原子在亚晶格上的占位有序无序转变行为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发表了系列方法论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持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王晓东,男,工学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其后在韩国庆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冶金系(2003.12—2005.12)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6年进入浙江大学工作至今。期间2007.1—2007.8在德国国家同步辐射中心DESY开展合作研究。2009年获得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资助。此后,多次利用国际先进光源,包括德国Petra III、美国APS和法国ESRF以及国内上海和北京光源主要研究大块金属玻璃、高熵合金和金属液体等在温度和应力作用下的结构演变和原子动力学。相关成果发表在 Adv. Mater., Matter, PNAS, Acta Mater., Mater. Today Phys., Scripta Mater.等国际期刊上。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引3500余次。
       曹庆平,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亚稳非晶合金和高熵合金的微结构、性能调控和同步辐射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1项。在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00余篇。荣获2013年第二十界亚稳态、非晶态与纳米结构材料国际会议(ISMANAM)青年科学家奖(Junior Scientist Award),2012 年浙江大学材料系Renesola青年材俊奖教金,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2024数据驱动的高熵和非晶材料